航拍塞罕坝林海。本网记者 王海琦 摄
编者按
殷殷嘱托情暖心田,谆谆教导催人奋进。2021年8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并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承德发展把脉定向、指路领航。三年来,承德全市上下牢记嘱托,以只争朝夕、乘势而上的奋斗姿态,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建设,奋力书写新时代的承德答卷。
本网今起推出“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栏目,通过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看我市的新变化、新发展,充分展现全市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火热实践和昂扬风貌。
本网记者 于丽静
夏日清晨,塞罕坝机械林场景色如画,缥缈的晨雾与浩瀚的林海勾勒出一幅壮美画卷。
驾车行驶在林场公路上,仿佛穿梭在无垠的翠绿长廊中,目之所及皆是绿色,塞罕坝的生态之美让游人如痴如醉,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感受到了视觉和心灵的强烈震撼。
2021年8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叮嘱林场建设者,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市委、市政府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根本政治责任,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攻坚发力,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建设。
筑牢屏障
全面夯实城市绿色基底
“咱们承德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蓝天白云,绿树成林,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氧吧当中,在这里生活真是太舒服了!”市民小杜是土生土长的承德人,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市民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空间,也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的承德,成了避暑旅游的首选地。
近年来,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京津冀西北部生态环境支撑区和塞罕坝精神的发祥地,我市切实把中央和省赋予承德水源涵养、生态支撑这个特殊使命扛起来,既保护好生态,又经营利用好生态,努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在塞罕坝精神的感召下,我市植绿、护绿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
我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造管并举、质量并重的原则,把治理坝上沙源和滦河、潮河流域作为重点,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集中力量实施绿化攻坚。
优先使用乡土树种、常绿树种、彩叶树种、经济树种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强树种,积极营造混交林,不断提高造林质量。
“十四五”以来,我市通过工程带动、部门联动、分类施治、综合治理相结合,完成营造林487.3万亩,修复退化草地82.8万亩,构筑起拱卫京津生态的“绿色长城”,被誉为“华北绿肺”。截至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3556万亩,活立木蓄积1.0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03%,草地综合植被盖度73.5%,各项指标均居华北地区首位。今年,计划完成造林58.4万亩,完成营林91万亩。
为了更好地把承德多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管理好、保护好,我市建设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林长制智慧平台,建立林长网络、动态监测、业务管理、清单办理、绩效考核、公众服务和大数据分析等七大系统,形成统筹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的任务管理体系,真正实现科学化、智能化、特色化管理。取得连续3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好成绩。
借绿生“金”
加速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在丰宁满族自治县四岔口乡永利村界内,峰岭环抱,水流湍急,世界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坐落于此。从2013年5月项目开工,国网新源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者们用11年多的时间实现了世界最大抽水蓄能电站自主设计和建设,创造了我国抽水蓄能发展史上多个纪录,为我国抽蓄电站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夯实了技术基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今年8月11日,国内首台大型交流励磁变速抽水蓄能机组在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正式投产发电。今年年底,这座世界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12台机组将全部投产发电,每年可供应绿电66亿千瓦时,满足26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省标煤量4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0万吨,相当于造林24万余亩,有力助推京津冀地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承德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西北部重要生态环境支撑区,在生态保护方面肩负着重大使命。为闯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我市将清洁能源作为全市重点支柱产业,努力建设清洁能源强市。
好生态催生好产业。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我市大力发展林果、生态旅游、碳汇经济等绿色产业。林上产业坚持以果树结构调整、果品提质增效为抓手,扩基地、扶龙头、延链条、树品牌,打造燕山板栗、兴隆山楂、冀北山杏、坝上沙棘四大产业集群。林下产业积极推广林畜、林禽、林药、林菌等种植、养殖模式,推动林下资源变成农民致富菜篮子、肉盘子、药园子。
目前,我市干果经济林总面积856万亩,年产量105万吨,农民人均来自林果的收入达3600元,林果产业已成为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板栗、山杏、沙棘、山楂等4条产业带初具规模,关联企业达208家。
近年来,我市在生态补偿机制、降碳产品开发、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排污权市场交易、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等5个方面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去年,我市首批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在全省率先开发森林、草原、湿地、景区等降碳产品,累计完成降碳产品交易111万吨、交易额6184.2万元,占全省的84%。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我市走上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向绿而兴
在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
远眺群山绿,近闻花鸟鸣。
如今的紫塞大地上,呈现的是天蓝地绿水清的亮丽新景象,唱响的是“绿水谱曲、青山填词”的生态文明之歌,阔步前行的是高质量发展之路。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市始终牢固树立绿色民生观,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幸福指数的支撑点。
走进刚刚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佟王府口袋公园,满眼皆是绿色,公园里花木茂盛、景色秀美,儿童游戏设施和健身器材分布有序,休憩长椅等设施一应俱全。
在街角、小区旁,一个个见缝插“绿”的“口袋公园”展现着最生动的生活图景。作为一项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我市持续实施“口袋公园”提升改造和新建工作,进一步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拓展绿色公共空间、推动城市绿地共享。一个个精细别致、秀美灵动的“口袋公园”不但扮靓了城市“颜值”,更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散步、健身,随时感受到身边的“绿色获得感”和家门口的“生态幸福感”。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自必威体育:国务院批复承德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来,我市紧扣“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建设主题,积极探索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好生态、好山水成为“有价之宝”。
三年来,承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中,处处涌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澎湃力量,迸发出绿色发展的生机活力。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在承德变成现实。